聂晶在线配资知识
李成的散文集《踯躅集》(云南美术出版社)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人生长卷,在平淡质朴的文字中,藏着岁月的深情。这部文集以“踯躅”为题,既暗含人生兜兜转转的徘徊感,又蕴含着在时光中缓慢前行的坚韧,通过四个辑章的细腻书写,将故乡记忆、青春足迹、人物剪影与书海沉浮编织成一首关于生命的抒情诗。
第一辑“同一条河”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。在《同一条河》中,龙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河流,更是李氏家族的生命脐带。作者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河岸边的生活图景——夏日在河中嬉戏、旱年 “淘河渗”抗旱、暮色中随人群渡河看露天电影,这些琐碎日常在记忆中凝结成诗。《渠水悠悠》里的水渠则承载着童年的欢乐与艰辛:疏渠时“打硪”的号子、暴雨中泅渡的惊险、偷拔花生的顽皮,都在清浅的叙述中流露对乡土的眷恋。作者以“渠水一年年在流淌,我也一直在成长” 的隐喻,将个体成长与乡土变迁融为一体,让故乡成为精神根系深扎的原乡。
第二辑“老县城”带着读者穿梭于地域与时光的褶皱中。《老县城》里,麻石巷道、小猪集的两层楼、刻着《七律・送瘟神》的石碑,构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城的独特肌理。作者通过“我”第一次进城看病、逛新华书店买《陈玉成》等细节,将县城从地理空间转化为时代记忆的容器。《三十岁的海》则是一次精神成年礼的书写。初遇北戴河的大海,作者用“像婴孩在确认他的暌违已久的母亲”的细腻比喻,将看海的震撼转化为对生命辽阔的顿悟。而《池州一往》中,齐山的摩崖石刻、溶洞里的“阴间地府”造型,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,折射出作者对地域文化的哲思。
第三辑“暑假的一天”是人物剪影的合集。《对一位写诗朋友的歉意》中,那位困守工厂却执着写诗的青年,让作者在“现实主义”劝告与“诗心守护”间陷入伦理困境,最终以“诗歌不是深渊”的反思叩问世俗成功观。《一片过早凋零的叶子》里,江君的早逝如流星划过,“物伤其类”的痛感背后,是对理想主义者命运的深切共情。《到父亲的学校去》里,那个在课堂上“声音洪亮、眼里有兴奋光芒”的教师,与《暑假的一天》中冒酷暑为儿子钉被子的父亲重叠,平凡细节中见出深沉父爱。这些人物如散落的星辰,在时光的夜空里闪烁着人性的微光。
第四辑“读唐诗记”是一场与书为伴的精神漫游。作者从小学抄《天仙配》剧本、中学剪贴报纸副刊,到大学抄录唐诗宋词,将“抄书”视为文学启蒙的必修课。《书癖》中对旧书的珍视——用砂纸打磨书口、小心翼翼揭去标签,尽显爱书人的痴狂。对唐诗的痴迷贯穿全书,从少年时误读王勃《山中》的 “将” 字,到后来通读杜甫、李白诗选,唐诗不仅是文学滋养,更成为精神坐标系。《读唐诗记》中“一生都与文字亲”的自白,道破了全书的精神底色:在文字里构筑对抗庸常的堡垒。
李成的散文语言如秋日溪水,清澈中见深沉。写故乡,他能让 “河心长满荒草的龙河”化作“一位母亲,把儿女奶大后便被抛弃”;写人物,他用“像一匹劣马或策一头蹇驴,在崎岖山道上踯躅而行”隐喻人生困境;写读书,他说“唐诗如清泉,如美酒,饮之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之感”。这种将具象与抽象自然交融的笔法,让日常琐事具有了诗性光泽。
“踯躅”既是肉身的徘徊,更是精神的求索。当作者在《回望这片处女地》中感叹“岁月如烟消逝,这些报纸却仍然像刚刚出版”,当他在《抄书》中追溯鲁迅抄古碑的足迹在线配资知识,字里行间流淌的,是对时光流逝的怅惘,更是对精神永恒的坚信。在这个速朽的时代,《踯躅集》如同一叶扁舟,载着作者在记忆的河流里漂流,也让我们在他的故事里,看见自己。
腾思控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